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交大人,为了祖国的需要再出发!

2017-12-21 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

中央办公厅向陕西省委传达了重要指示内容: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请转告他们,来信收到了,总书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陕西日报》刊发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系列报道之三:《传承,为了祖国的需要再出发》。


传承,为了祖国的需要再出发


        “风云两甲子”。交大历史的第二个甲子,因为有了西迁精神,而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交大师生将民族复兴的梦想扎根在大西北的土地上,不仅结出满园桃李,科学硕果,更砥砺出足以让中国知识界尊重的坚韧信念。这信念是对祖国的拳拳深情,是对时代的如火热忱。

        2017年11月30日,交大15位西迁的老教授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写道:61年前交通大学的迁校,以及此后整整一个甲子的执着奋斗,使得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重要研究基地,为祖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交大师生说,西迁燃起的大学精神是熊熊的火把,每一个交大学子都以能擎起这样的火把而骄傲。

       “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西安交大为历史而生,为民族而生。于是,我们看到,秦岭之上,黄河之畔,无论是黄沙漫漫还是人迹罕至,只要祖国有召唤,交大的师生义无反顾为了祖国的需要一次次再出发。


民族兴 初心常 精勤育栋梁


        西安交大梧桐东道上的西迁历史纪念馆,每天都会迎来不少参观的人。对每名交大新生来说,西迁历史是入学必修课。对于很多交大的老师来说,在每一个春来暑往,在每一个课堂,用无悔岁月注释“西迁精神”则更有力量

        陈小明来自浙江杭州,201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每天,穿过交大的梧桐道,走向讲台,他都喜悦而又欣然。

        他记得,当他有回国想法的时候,周边人都会鼓励他回到东南沿海高校。而当他决定回到西安交大的时候,周边人表现出的诧异如同当年他高考报考西安交大的时候一模一样。但是,陈小明依然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来到交大。很快他就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共用技术等两个项目。

       陈小明把梦想扎根在了西安交大,他说:“人总应该有点情怀,有点理想。我们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谈理想和情怀,但是我想,在事业平台和工作保障相近或相差不大时,年轻人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胸怀大局、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们应该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西安交通大学,类似陈小明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西迁精神的熏陶和感召下,交大学子一直把服务西部、建设西部作为一种荣耀。据统计,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虽然跨越沧桑巨变的三个世纪,经历121年的发展,但今天的西安交大依然不忘初心,将培养造就第一流人才始终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目标。”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小力表示,西安交大正是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育人传统,所以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2017年4月,西安交大学子获VEX机器人世锦赛

“全能总冠军”


        人才的涌现是因为交大“精勤求学 敦笃励志”的治学理念。不少交大人都对这样的校史如数家珍:1904年,老交大就开始安排学生赴校外实习;1907年,实验和实习被列为正式课程;1909年,设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直到今天,西安交大的“重实践”在全国高校中仍独树一帜:1982年,率先实行“社会实践”,后由共青团中央推广至全国;1995年,首倡教学实验中心,改传统的“以课程、专业设置实验室”为搭建“基于学科群组及跨学科组建的专业基础实验大平台”;2001年,首提“课外8学分”;2007年,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工程坊”,为学生搭建实现“小创造、大发明”的“梦工厂”。

        伴随着改革开放,西安交大的发展实现了大跨越。西安交大不但是首批进入我国“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而且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C9大学联盟成员,并且于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


鬓微霜 又何妨 弦歌和梦想

△蒋庄德院士团队


        蒋庄德院士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了。他记得在交大读研的时候,他的老师屈梁生院士总亲切地叫他“小蒋”。回忆起与老师交往的细节,蒋庄德至今历历在目,与屈梁生院士深夜讨论、与卢秉恒院士在车间同甘共苦……

       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曾经是中国知识界的美谈他们创造着前沿的科技,也培养着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人才。1999年师从蒋庄德的赵玉龙,如今已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杰青”双料教授。他依然谦逊:“忠恕任事是交大人的魂。治学如做人,我的老师们就是这么做的,我也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蒋庄德院士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双鬓斑白的时候,但是我们如果把知识传下去,把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传下去,我们就永远是年轻的。

         西安交通大学这棵“西迁大树”结着为祖国奉献的种子,谁在这里工作读书,这颗种子就会“种”在谁的身上。61年过去,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头发白了,但“西迁精神”却青翠依然。

△陶文铨院士团队


随校西迁时还不满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西安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长期坚持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每晚在办公室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一天深夜,内燃机专业学生刘杰路过陶院士办公室,见窗前亮着灯便前往求教。陶院士宽和释疑,一丝不苟,至凌晨无一丝倦意。

        像陶院士一样,每天工作到深夜的教授在西安交大不胜枚举。一种被称作“711”的工作模式也在广大教师中深知于心,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交大师生大干、实干、苦干,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全校上下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火热奋斗氛围,交大人蕴含于心的西迁精神,已内化为一种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正势如破竹成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截至2017年,西安交大有两院院士35名,其中22名为双聘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94名,其中,“青年千人”入选者47名;国家教学名师6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8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8名;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11名


西北望 科教强 忠诚铸荣光

△西安交大前沿院院长任晓兵教授团队


       2015年初冬时节,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前沿院”)迎来了自己五周岁的生日。短短五年时间,前沿院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达到世界前80名-100名一流大学相关院系的水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型学科交叉研究院。

        前沿院只是西安交大科研体制创新的一个代表,西安交大一直走在科研体制创新的最前线,多年来西安交大创新观念,大胆实践,在国内第一批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先后建立了与国际科研机构共建模式的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研究所共建模式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汇聚力学界国际顶级人才的国际应用力学中心等一批学术特区。


△2014年6月,西安交大赴西咸新区考察选址


        科研体制的创新永远在路上。2015年8月,以探索21世纪中国一流大学新模式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正式启动,交大人要在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建一个西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和规模产业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个以探索21世纪中国一流大学新模式的创新港湾,正在由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2017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经济半小时》专题报道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这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二次腾飞。”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展望,“交大人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下引领交大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又一创新举措。”


△2015年5月22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揭牌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西安交大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大学“丝路精神”,倡导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所高校加盟。现在,西安交大正积极打造一个“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框架下的“中国丝谷”,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发展与文化交融。

        西迁精神正成为西安交大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总书记对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学校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的精神源泉,学校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建设、西部发展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作出西安交大人新的贡献。”

        61年前,满怀豪情的交大师生登上交大西迁的第一趟列车,用奔涌西行的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召唤,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

        迁校的第一个10年间,学校输送毕业生1万余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53年培养学生总数增加了一倍。科研更是异军突起,其成果进入全国高校“五朵金花”之列。

        迁校的第三个10年间,西安交大被列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开始了跨越式发展。陆续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和专项实验室。

        迁校的第四个10年间,西安交大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第一批高校,率先开展“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

        迁校的第五个10年间,西安交大与原属卫生部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的陕西财经学院实施合并,全面推进学科调整,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迁校的第六个10年间,无论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还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都说明交大这棵“西迁大树”,不仅根深叶茂,而且已经成为大西北的一部分。叶,舒展着对三秦人才兴的梦想;根,砥砺着对西北科教强的执着。

        交大校歌这样唱道: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

        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交大的校旗因为有了对祖国的忠诚而永不褪色,与日俱长。西迁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但“西迁精神”却一直在路上,交大师生时刻准备着,为了祖国的需要再出发。



近期热文速览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 / 《陕西日报》

值班编辑 / X工作室 岳晗

责任编辑 / 清  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